查看原文
其他

在伦敦连看四天音乐剧是什么感受?

2018-03-05 Taylor 呗壳剧场



当初选择来英国读研,有很大的私心是为了能去伦敦看剧,虽然最终选择爱丁堡,距离伦敦五个小时的火车,但还是非常开心。终于在去年的十二月放圣诞假期间,跟友人游玩一圈伦敦周边后,再独自留在伦敦四天,每天看一部音乐剧,每天都有不同的感受。愿作一文,与君共享。



 歌剧魅影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就是因为在广州时看了《歌剧魅影》,从此入坑音乐剧。遥想当年早早七点钟起来搭地铁去大剧院排队买学生票,坐在最高的三楼,眯着眼拼命想看清台上的克莉丝汀,舞台还有一半被挡住,如此恶劣的观看条件却也不影响我被感动到流泪,看完之后就发誓以后一定要去伦敦西区看,而且要挑最好的位置。所以看剧之旅的第一站,我毫不犹豫选择了《歌剧魅影》。



       所在剧院


伦敦的剧院传统是一个剧目长驻一个剧院,而《歌剧魅影》的常驻剧院就是历史悠久的 Her Majesty's Theatre(女王陛下剧院)。


这座剧院位于繁华的 Haymarket 附近,华丽的建筑竣工于1897年,从1986年起《歌剧魅影》便一直在这个剧院演出,是西区音乐剧演出时长第二久的在演剧目(第一是《悲惨世界》)。名字已是如此高贵响亮,可想而知这座剧院的装潢也是华丽美妙。



剧院内设座位1145个,共四层:Stalls, Royal Circle, Grand circle 以及 Balcony。因为历史悠久,剧院内有两层是柱子作支撑结构,所以买票时必须要注意,若买到会被柱子挡到视线的位子,观看效果很有可能大打折扣。



       票   务


买票途径很多,我为了方便直接都在亚马逊上买的票,对比了一些买票网站,亚马逊票源可靠,总体价格可以接受,实乃良心票务商了,可惜它现在很快就不做票务生意了。


相比其他剧目,《歌剧魅影》的票价真的性价比太高了,四层楼的票价相差并不大,我买的比较好的 Royal Circle 中间的票是54磅,看了一下最贵的票也没有超过800人民币,相比起广州大剧院的天价票,在伦敦的《歌剧魅影》票价非常可以接受。



剧场较小,当开场后大水晶吊灯被徐徐挂起来时,坐在 stalls 区的观众会有一种水晶灯就在他们头上升起来的感觉,特别震撼。


我选的 Royal Circle 这一层的视野很好,刚好舞台就在两眼所能收纳的范围,观众和舞台的距离很近,所以可以看清舞台上的道具和演员的表情。于是我也反思一下广州大剧院的设计,虽然非常宏伟大气,但有时候坐在三层跟舞台距离太遥远,根本什么都看不清,并不利于观众入戏。



说到国外的观众群也是颇好玩,在英国,中老年人是买票观众的主力,中学生一般是由学校组织带领去看剧的。但《歌剧魅影》的观众群则有老有少,占多数的仍是中年和老年人,青年人如我也有,小孩子也有但不多,《歌剧魅影》因为知名度高,中、韩、日三国人的面孔也会出现。


众所周知,国外的剧场是允许观众带食物和饮料进场看剧的。我曾对此感到疑惑,虽然是能为剧场增加多一份收入,但在剧场内吃东西,散发出来的食物的味道,咀嚼食物时发出的声音,这些不会影响旁人的观剧心情吗?可是连日的观剧体验让我明白到这就是观剧文化差异以及观众素养高低。


伦敦的观众在剧目演出前会买酒买饮料买花生饼干等点心,但只要演出一开始,所有人都会放下手机,放下手中的零食和饮料,静静地享受演员的表演,而到了中场休息,工作人员又会开始出来兜售哈根达斯,观众又开始吃起花生米,喝起啤酒。


我不禁感叹,在英国看了这么多剧,因为手机或零食而被打扰影响观剧的事情,的确一次也没有过。可能是我幸运,但不得不承认,剧场文化和观众素养是如此得重要,如此得需要被好好培养。



第二次看《歌剧魅影》,仍然会感动到抹眼泪。和旁边的中年女人交流,我很开心地跟她说这是我看的第二次了,然后她跟我说这是她第五次看了。我们俩交谈甚洽,她高兴地把她手上的花生米倒了一大半包到我手里,因此我被迫开了在剧场吃东西的先河。



 妈妈咪呀  Mamma Mia 



为什么会选择《妈妈咪呀》呢?因为它太出名了可是我还没有看过!就这么简单粗暴。虽然它出名,但是其实我除了知道是三个爸爸和一个女儿的故事外,别的一无所知,所以当我提前一晚听音乐为明晚的演出做准备时,才惊讶地发现《妈妈咪呀》居然是以 ABBA 的歌曲为基调打造出来的音乐剧。


对于 ABBA 其实我已经非常熟悉了,因为小时候偷听妈妈的磁带,我很小就就会哼他们的歌曲,于是我就非常好奇明晚的演出里,制作人是如何把这些歌曲串连成一个故事。



       所在剧院


《妈妈咪呀》所在剧院名叫诺维罗剧院(Novello Theatre),也是位于西区剧院聚集那一块地方,旁边就是上演《狮子王》的剧院,黄灿灿的光芒照耀着整栋建筑,快要亮瞎我的眼。而《妈妈咪呀》的剧院建筑散发着让人放松的蓝光,一眼就让人感觉到这是故事中的希腊小岛的主题色。




       票   务


《妈妈咪呀》剧院内部构造也是四层,与《歌剧魅影》是一样的位置布局。我这次买票运气很好,捡漏了一个超级好的位置,stalls 区的第八排接近中间偏右。当时我在亚马逊上看到池座只剩那一个好位子了,还纳闷呢居然没人买那么好的位置,才50镑(不到500块人民币),但马上恍然大悟,别人都是两个以上去看剧的,这种多出来的一个位子自然无人问津,就让我这种独自看剧的人淘到了好东西。


所以大家也不用怕一个人看剧啦,一个人有时候可以尝到更好的甜头噢!



《妈妈咪呀》其实是更受中老年人的喜爱,毕竟 ABBA 是他们那一代人的流行音乐记忆。放眼望去,很多老头老太太穿着整齐优雅地买了最好的位子翘首仰望着舞台,坐在我右手边的青年夫妇和他们的爸妈一起来看,左手边则是爸爸妈妈外婆外公带着孩子来看,祖孙三代齐聚看《妈妈咪呀》,看来这也是很适宜家庭的活动啊。


因为知名度高,也还是有几个亚洲面孔出现在剧场里。自从看《歌剧魅影》破戒在剧场吃东西后,这次我也决定支持一下剧场经济,买了瓶果味啤酒,服务员还给了我一个装了冰的塑料杯,原来在剧场喝东西和在酒吧待遇也不相上下呀。



那晚全场几乎爆满,舞台布景简洁明亮,剧情和 ABBA 的歌曲结合得非常好,不说别的,当 Dancing QueenMamma MiaSuper Trouper 等音乐前奏一响起,你的心就不自觉跟着这节奏回到了70年代,瑞典四人组朗朗上口的节奏,合成器舞曲的运用,在当时爆红全世界,如今就是年轻一代如我,也被它直率简单的鼓点和旋律所打动,一句话,这是感染力十足的流行音乐。


正剧演完后,全体剧组人员又唱又跳地表演了三首经典歌曲,全场气氛达到了最高亢激昂的时刻,坐我前面的老爷爷干脆直接站起来跳起舞扭起腰来,并且邀请他的小孙女一起转起圈圈来,老少其乐融融,再之后我前面的人都一起站起来跳舞,再最后我跟着所有池座的人都一起站起来大声唱歌尽情尬舞,感觉整个剧场变成了大型 KTV。可是跟着他们一起唱 Dancing Queen 时真的很开心,伦敦人民看剧太欢乐了,身处现场你会被他们欢乐的气氛所感染。


看着年近花甲的他们旁若无人地跳起舞来,旋转,拍手,歌唱,欢笑,焕发青春般的活力,感觉他们其实从未老去,还带家人来感受他们的青春,不禁感叹老年人活得比我开心潇洒。正如剧中的三人姐妹花尽管到了中年危机的时候,但只要音乐一起,她们便是这个舞台上的女王,自信张扬,我们的爸爸妈妈也曾是听着这样的流行音乐,穿着喇叭裤,留着时髦的发型,也像现在二十岁的青年一样放纵不羁。


所以这个音乐剧让我深受感动的一点是,它不仅致敬了这个伟大的乐队组合 ABBA,更是让我们90后,甚至千禧一代的人感受到我们父辈的青春同样有趣同样辉煌,并且他们现在活得更加快乐潇洒。



 摇滚学校  School of Rock 



小学时我在中央六台电影频道看过电影版《摇滚学校》,现在回想记忆已经模糊,只记得老师很邋遢又很疯狂。音乐剧版的《摇滚学校》是由韦伯担任作曲的,2015年12月在百老汇开演,2016年10月登陆伦敦西区。韦伯可能对摇滚真的情有独钟吧,在《猫》里加入摇滚元素可能还嫌不过瘾,这两年就实实在在把摇滚搬上了音乐剧舞台。



       所在剧院


《摇滚学校》的驻演剧院叫新伦敦剧院(New London Theatre),建成于1973年,历史较短,难怪叫新伦敦。韦伯的音乐剧《猫》自1981年起长驻于此剧院,演了21年,此后英国国家剧院版的《战马》在这里上演了7年,2016年开始,常驻剧目就变成了《摇滚学校》。


这个剧院的座位设计让我觉得非常舒服,座位区三面环绕舞台,犹如一个扇形,没有一根柱子遮挡视野,坡度设计合理,坐在哪一个位置都不会被前面的人挡到,舞台也是三面开阔,整体设计像一个小型演唱会,较为现代。这是我在伦敦看剧最喜欢的一个剧院。




       票   务


讲到买票,又可以炫耀自己的好运气了。Stalls 唯一一张50镑的位子,又是第8排,中间偏左,不好意思又是我的了。虽然买的时候它提示说 limited legroom,就是有可能放脚的空间会有点窄,我思考了一下还是买了,结果发现这个位子一点都不窄,对于肥胖人士而言可能会有点辛苦,但是对于我这么一个小巧玲珑的亚洲女性来说,非常舒服。


虽然剧场位置视野开阔,但建议还是坐中间比较好,两侧太靠近舞台的位置角度会影响观影效果。



再次支持剧场经济,这次尝试了苹果和接骨木花味道的棒冰。这一场的观众群有了很大的改变,基本都是父母带着小孩子来,全场一半儿童一半成人,我环视了一圈场内观众,基本可以确定只有我一个亚洲90后青年女性了。


坐在我前面的爷爷奶奶带着孙子孙女来看,开场前奶奶注意到我,就很友好地跟我打招呼了,中场休息时她还特地回过头来跟我欢呼:amazing!



台上的小演员可都是真本事,弹起电吉他,敲起键盘,打起爵士鼓可帅了,能登上这样一个大舞台,想必背后苦练不少功夫,确实让人惊叹。还有女校长一角也非常人能驾驭,在剧中可是要张口就来《魔笛》的夜后咏叹调,最后结束表演还要来一次摇滚版夜后咏叹调,歌剧摇滚风格混搭,玩得很开心。


故事是看到开头就猜中结果的剧本,但仍然能给人很多的思考。教育中的摇滚,就是把每个人从千篇一律墨守成规中拉出来,挖掘每个人内心想要成为的自己。剧中有一幕,是摇滚老师 Dewy 引导每个学生大声吼出自己感到愤怒的事情:「What makes you angry!」学会摇滚的第一课,就是要学会保持愤怒。



 长靴妖姬  Kinky Boots 



一开始《长靴妖姬》的配色饱和度过高的海报并没有吸引我,但因为看到亚马逊上它的票价打折我才买了这部戏,结果十分惊艳。


《长靴妖姬》2012年才开始在芝加哥首演,2013年拿了最佳托尼奖音乐剧,是近几年在伦敦西区非常热门的音乐剧之一,讲述了一个鞋厂老板的儿子为了拯救濒临倒闭的鞋厂,通过帮变装女皇生产一双红艳的细高跟,重建家族生意并找回自信的故事。


《长靴妖姬》算是近几年音乐剧圈一个大红人,不仅在宽街和西区享誉名声,连日本、韩国都把原版搬到自己国家,除了用本国演员,把英文翻译成日文和韩文,其他道具、服装都一一还原。这个难度是非常大的,主要在于对演员要求非常高,变装女皇手下的六个「姐妹」,每一个都要在台上踩着十厘米以上的细高跟,又唱又跳,甚至要高跳劈叉、徒手后空翻。


听说今年《长靴妖姬》要来北京、上海和广州巡演,国内能把这部剧引进,不容易啊,大家有眼福了。



       所在剧院 & 票务


《长靴妖姬》所在剧院名叫阿德菲尔剧院(Adelphi Theatre),总体设计和女王陛下剧院差不多,但只有三层:Stalls, Dress circle 和 Upper Circle,可容纳1500人。票价相对较贵,同样的票价前两天我都坐在池座,这次居然在三楼 upper circle。热门就是不一样。



全场满座,开场前面铺垫稍长了一些,但后面渐入佳境。男主音色不错但可能状态不好,高音有些上不去,但是变装女皇一出来,我的眼睛就离不开他了,唱得太棒了!


想象一下,一个在舞台上搔首弄姿但声音洪亮高亢极富穿透力和感染力的 drag queen 在你面前踩着细高跟跳舞跟你调情,真乃雌雄同体天下无敌,虽是男人的躯壳女人的心也不能阻挡他全身上下散发出来的魅力。



变装女皇虽然是一个较为敏感的话题,但把它搬上舞台,还是得强调主旋律。


在此剧中,鞋厂继承人 Charlie 是一个性格消极、缺乏自信的人,而相反变装女皇 Lola(特地选择了黑人男性演员)不仅对自我认知非常清晰,而且是个勇敢自信、敢作敢当的人。片中有一个雄壮的厂工 Don 对变装女皇嗤之以鼻,觉得他不是男人,丢了男人的脸,因此 Lola 与他进行了一场拳击赛,赛场上 Lola 为了 Don 的面子最终故意输给他,而这也让 Don 对 Lola 刮目相看,同时也反省了自己。


一个为了所谓面子只会逞强的大男人,和一个懂得体贴他人,为了他人情面愿意主动低头的人,谁才是符合我们心中对男子气概的形容呢?剧里还有许多的细节,都体现了编剧在试图打破人们对 stereotype 的成见,重构人们对于自信,对于男子气概,对于成长的理解。一个人自信与否,从来不与他的外表有关。我从 Lola 身上学到的一点,是自信来源于对自己清楚的认知,并且为做自己而自豪所带来的为人的底气。



还有几个特别可爱的角色,比如暗恋 Charlie 的厂花的独唱片段,可爱得跟《魔法坏女巫》里 Glinda  唱 Popular 一样逗笑了全场。最后全体剧组都穿上了各种颜色的 kinky boots 在舞台上又唱又跳的,stalls 区又是全部人站起来鼓掌欢笑。演出结束后,走在我前面的一个女生还回头跟我这个陌生人激动着说道:「find my boots so boring!」


这是我在伦敦看剧给我惊喜最大的一部音乐剧。不论是卡司的表演、道具和灯光所呈现出来的舞台效果都是一流的水准,主题也并不落入俗套。第一次发现男人跳舞更妖娆。国内能引进这部音乐剧实在让人兴奋,希望大家可以进剧场体验一下。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日本、韩国两地所呈现出来的效果。


◆      ◆      


在伦敦连看4天剧是什么感受?莫可名状,唯爽也。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晚上在各个剧院排队进场的人龙,每个剧院都打着属于自己的主题光。


你会被这里观众的素养和文化所感染,你会发现他们在最后表演全部站立鼓掌,对剧组致以他们最高的敬意,你甚至会被他们带着一起跳舞。


你会发现在这里,看剧不是被标榜的高雅艺术,也不是不入流的下里巴人,而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习惯,一种文化。


还有甚么好说的呢,来伦敦看剧吧。


P. S. 百老汇音乐剧《妈妈咪呀》Mamma Mia(11.12 - 12.2)《长靴皇后》Kinky Boots (8.9 - 19)今年即将广州上演。遗憾去不了伦敦,留在本地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         你   可   能   对   以   下   内   容   感   兴   趣         |




淘宝购票:搜索「呗壳剧场」

微信购票: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